悠悠南山,浩浩鄱湖,都昌乡音,永续流传。2025年3月29日至31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響應”计划首席专家陈山青教授带队,与博士生王小军,硕士生黄雪琴、姚娟一起,前往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开展方言田野调查工作。
图 1调查团队与发音人合照
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隶属九江市,坐落于鄱阳湖东北岸,居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中心地带,南联五水,北通长江,地处“五水汇一湖”之要冲。得益于鄱阳湖的滋养,都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名优特产数不胜数,其中米粑、银鱼、豆参等闻名遐迩。这样一个物产丰饶的水乡,从古至今都承载着密集的人类活动。于其中产生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都昌方言,则保留了这方千年宝地的悠悠古韵。
图 2调查团队向发音人张玲女士了解当地情况
都昌方言归属赣语昌都片,地处官话与赣语的毗邻地带,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征。此次田野调查,我们在江西师范大学曹琳琳老师的帮助下,邀请到了家住都昌县白洋路的张玲女士(1964年生)担任发音人,调查主要分为纸笔调查和摄录调查两部分,调查重点是《湖南方言“響應”计划调查手册》(2020)中的220条语法例句,同时采集并录制部分口头文化语料。
语法例句调查期间,团队成员工作严谨细致、配合默契,发音人张阿姨精神饱满、反应迅速,调查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在最后的语料采集阶段,张阿姨热情地介绍了都昌县的地理人文概况,以及传统特色小吃——米粑的制作过程,她用地道的乡音向我们展示了都昌浓厚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饮食文化。
图 3都昌米粑
三天的田野调查让团队成员对都昌方言状貌有了一些基本了解,其中一些极具地域性的方言特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列举如下几点:
(1)今塞音、塞擦音一律读不送气音,且存在清浊对立。如“粑[pa332]/怕[ba312]、津[tɕin332]/清[dʑin332]、在[tsai312]/猜[dzai332]、张[tʂɔŋ332]/昌[dʐɔŋ332]、干[kɔn332]/看[ɡɔn312]”等。
(2)古透定二母字今多读边音[l],如“偷[lɛu332]、汤[lɔŋ332]、通[loŋ332]、肚[lu312]、断[luan312]、突[luk21]”等;又如当地特色小吃“豆参”读作[lɛu312sən332],还有“读大学[luk21lai312xɔk21]、大徒弟[lai312lu21li312]”等说法也颇具特色。
(3)保留塞音韵尾[k],如“力[lik24]、八[pak45]、国[kuɛk45]、落[lɔk33]、复[fuk45]”等。
(4)后缀“嘚”运用广泛,如“伢人嘚(小孩子)、妹嘚(妹妹)、端嘚(杯子)、蚊虫嘚(蚊子)、鸡腿嘚(鸡腿)、谜嘚(谜语)”等。
(5)人称代词用法很有特色,单数可用“我侬/尔侬/渠侬(我/你/他)”,复数则用“我帮人/尔帮人/渠帮人(我们/你们/他们)”。
图 4方言调查现场
本次都昌方言调查工作的圆满完成,得益于多方通力合作。无论是曹琳琳老师的热情帮助,还是发音合作人张玲女士的辛勤付出,都值得我们由衷感激。此外,调查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配合和高效执行,也确保了田野调查的顺利推进。
都昌方言作为赣语昌都片的典型代表,不仅方言特征突出,更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底蕴。本次调查所采集的珍贵语料,将为方言语法和口头文化有声数据库建设提供支撑,同时在语言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学术研究方面也具有一定意义。
悠悠古韵,袅袅乡音,愿都昌方言这份文化瑰宝能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永续流传。
(作者:姚娟、王小军)
作者简介:
姚娟,女,河南获嘉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響應”计划项目调查团队成员,“響應”计划公众号编辑。
王小军,男,湖南衡南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響應”计划项目调查团队成员,“響應”计划公众号编辑。